原標題成都大豐舞蹈技校有哪些:這雙手成都大豐舞蹈技校有哪些,托起中國夢演繹勞動美
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成都大豐舞蹈技校有哪些,奮斗鑄就偉大。在“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即將來臨之際,我們從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選擇了6位來自不同行業(yè)的勞動者,聚焦他們一雙雙“有故事”的手。這些手或纖細靈巧、或粗壯厚實、或堅強有力、或傷痕累累……這些手練成絕技絕活,助力大國重器“上天入海”;這些手見證品質匠心,傳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光榮屬于勞動者,幸福屬于勞動者,致敬每一位用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托起中國夢的勞動者。
——編者
“藍手”保障電網“血液”暢通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黃洪濤 王偉
鄧福亮在給變壓器絕緣油做檢測試驗。受訪者供圖
鄧福亮的手,常年戴著一副藍色橡膠手套。
和記者握手前,他下意識地先洗手?!芭率稚险粗??!彼f。
鄧福亮是江蘇省送變電有限公司調試分公司油化試驗組組長。多年來,他用一雙“藍手”,為變壓器絕緣油做檢測試驗,保障全省電網“血液”暢通。
“對電網來說,變壓器就像心臟,絕緣油就像血液。我們的任務就是保證通往心臟的血液純凈?!编嚫A琳f。
4月20日,《工人日報》記者走進江蘇省送變電有限公司檢測中心實驗室,只見實驗室里一塵不染,一臺臺檢測設備擺放有序,鄧福亮的4名助手正在做試驗?!皫煾祵ξ覀円蠓浅栏瘢@些設備都是他的‘寶貝’,要時刻保持清潔?!敝謪魏裼抡f。
在一臺色譜儀前,鄧福亮向記者演示起來。只見他的一雙“藍手”動作敏捷,用一根針管抽取少量待檢樣品后,右手迅速將其注入儀器,左手同時按下設備啟動按鈕。
“必須要快,雙手協(xié)調,哪怕慢一步都會影響檢測結果。”鄧福亮說,這樣的操作他每天都會重復,早就形成了肌肉記憶。自1985年參加工作以來,鄧福亮一直扎根一線,他的技術快狠準、零失誤。
由于長期接觸油品,鄧福亮的手有些龜裂,長有斑點。
“忙的時候半天不摘手套,沒時間更換。有時手套難免破裂,手就會直接接觸到油,造成腐蝕?!眳魏裼抡f。
不過,對于這些“小傷”,鄧福亮并不在意,他更關心檢驗效率和質量。
一面小黑板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實驗室的近期任務?!白罱峭?,生產任務重,特別是遇到設備故障,要隨時搶救?!编嚫A琳f。
鄧福亮還是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規(guī)劃建設創(chuàng)新工作室聯(lián)盟”的“盟主”,在同行眼中,他是發(fā)明家。至今,他已取得6項發(fā)明專利和15項實用新型專利。
鄧福亮說,創(chuàng)新研究需要沉住氣、耐住性子,“當你使出全身氣力、全情投入,一定會有所收獲”。
雙手在手套里被汗水“泡”紅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潤釗
余志福在涂布機旁對設備進行點檢調試。李潤釗 攝
一雙勞保鞋、一副乳膠手套、一枚活性炭口罩、一套潔凈服、一頂防靜電帽,這是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0后涂布技師余志福每天都要穿戴的“職業(yè)套裝”。
“高中畢業(yè)后,我就只干了涂布一件事?!?月21日,余志福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感嘆,當年同期入行的涂布工大多轉了行,原因很簡單——“干涂布太苦了”。
涂布工人要操控機械將攪拌好的正負極活性材料均勻涂覆到薄如蟬翼的新能源電池銅鋁箔材表面。由于工人每時每刻都要面對電池生產的原材料,傳統(tǒng)涂布車間里的工人往往是新能源生產線上最臟、最苦的一群人。
余志福至今記得,剛入行時,雙手即便帶著兩層乳膠手套也依舊會被電芯原料腐蝕,“那時一天下來,工作服全是黑的,手套里的手每天都在脫皮?!?/p>
而今,余志福所在的涂布車間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
控溫、控濕的無塵車間可以和半導體微電子的制造車間相媲美,他成為全球首臺6微米銅箔高速卷繞機的操控者。
記者在車間里看到,在這臺由我國工程師專門打造的涂布機上,一卷4000米長的箔材以每分鐘80米的速度高速運行,黑色的活性材料被均勻涂抹在銅箔上。“這速度比我入行時整整提升了10倍,銅箔厚度也從8微米降至6微米?!闭勂鹕磉叺臋C器,平日不善言辭的余志福顯得興奮,在這臺智能設備加持下,新能源汽車的電芯可以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將活性材料鎳鈷錳的能量密度提升5%,從而加大汽車續(xù)航里程;余志福的手也不再脫皮了。
漿料黏度、涂布速度……操控屏上實時顯示著一組組數據,余志福和車間里的工人要時刻監(jiān)控設備運行情況,防止斷帶等故障發(fā)生。
經過噴淋、走出車間已是晚上8時。脫下乳膠手套,余志福的雙手早已被汗水浸濕,由于長時間“浸泡”,手掌上留下了深深淺淺的紅印子。他笑著說:“這些印子是屬于我們勞動者的‘勛章’!”
“充滿故事”的手打磨出0.004毫米精度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王鑫 方大豐
何飛迎在加工航空發(fā)動機零部件。上圖受訪者供圖 下圖王鑫 攝
在中國航發(fā)南方工業(yè)有限公司,一直流傳著“兩把錘子”的說法。一把是全國勞模、鍛工李冬林,另一把則是鉗工何飛迎。
鉗工是最能體現動手能力的工種。單看何飛迎那雙粗壯厚實的手,很難將他與復雜、精密的航空發(fā)動機制造掛鉤。但正是靠著這雙不起眼的手,何飛迎打造出了一件件超越機械加工精度的精密零部件,為國產戰(zhàn)機裝上了一顆顆先進可靠的“中國心”。
俗話說,“三年一個精車工,十年一個爛鉗工”。優(yōu)秀鉗工往往需要數十年如一日的打磨。而在何飛迎的手上,當年打磨留下的痕跡,至今依然清晰可辨。
“天天跟鋸、銼、錘、鉆打交道,沒有哪個鉗工能保證手不受傷?!?何飛迎攤開手,左手虎口附近的幾道疤痕十分扎眼?!斑@些都是當年讀技校時留下的。那時練鏨削,練到后面是要閉著眼睛的。手被砸腫、砸傷是家常便飯。”
左手中指指甲被剪板機擠壓,留下了永久凹陷;右手手背上的斑點,是焊接時被燙傷的印記;因為用汽油、丙酮等溶劑清洗零件,兩只手一年到頭都會脫皮;有一次,左手大魚際的位置,被一塊滑落的板料毛刺生生揭掉了兩厘米的皮肉……他向記者細數著手上的傷痕。
如今,這雙“充滿故事”的手,在攻克航空發(fā)動機加工技術、質量難關上發(fā)揮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去年,公司的一批發(fā)動機機匣因應力作用變形,變形量達10毫米,面臨報廢。何飛迎臨危受命,僅用一把錘子,就將零件的平面度、平行度校正到0.02毫米,零件全部達標,挽回損失224萬元。
在機械加工行業(yè),0.01毫米被稱為“1絲”,相當于一根頭發(fā)絲直徑的八分之一。而何飛迎僅憑雙手和鋸、銼、錘、鉆等簡單工具,就能將零配件的精度控制在0.004毫米的范圍內,也就是一根頭發(fā)絲的二十分之一。
這雙手能“武”也能“文”。
20多年在生產一線摸爬滾打,何飛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作為公司的鉗工指導教練,他帶出了不少優(yōu)秀人才。徒弟賓和明在中國航發(fā)技能大賽上拿下了鉗工組的第一名。
在航天器上“繡花”的巧手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柳姍姍 彭冰
王鶴在檢驗焊接完成的電子元件。受訪者供圖
今年39歲的“焊匠”王鶴有一雙格外白皙嬌嫩的巧手。15年來,這雙巧手參與制造過十多個航天空間載荷項目,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神舟系列、天宮系列和嫦娥系列。
王鶴是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電裝工藝中心的工人,2006年起一直從事航天PCB手工焊接工作。如果將普通焊接比作“縫衣服”,她的工作堪稱“繡花”。
“這雙手是為保證精巧靈活而專門保養(yǎng)過嗎?”被記者這樣一問,王鶴不由得一笑:“航天產品質量需求嚴苛,我們工作的環(huán)境長年恒溫恒濕,再加上經常加班幾乎沒時間做家務,皮膚自然白皙嬌嫩?!?/p>
PCB的中文名稱叫印制電路板,是電子元器件的支撐體,如同航天器的“大腦”,手工焊就是要把元器件焊接到電路板上。
王鶴告訴記者,航天產品第一要點是“高可靠”,元器件大多價格昂貴,操作中的一個微小失誤,就可能導致數億元的損失。
王鶴練就了一身超強“繡功”,她完成的近百萬個焊點中,沒有一個不合格。檢驗專家評價說:“她的每個焊點都讓人賞心悅目?!?/p>
憑借精湛業(yè)務能力和高度責任感,王鶴每每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
一次,某型號任務時間緊迫,但一個線路板中的部分器件存在設計缺陷,未留出足夠操作空間,王鶴迎難而上,硬是依靠精準的手感完成了所有焊接。
還有一次,某型號任務由于操作人員失誤,導致PCB多個焊盤脫落,幾百萬元的設備面臨報廢。王鶴主動請纓,經過兩天兩夜奮戰(zhàn),鉆研出獨特的返修工藝,將PCB快速修復完好,得到高度評價。
去年,王鶴在工作中眼睛意外受傷,視力下降,只好轉做培訓工作。
盡管無法在一線參與項目,但她并不遺憾:“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無數雙巧手。過去工作忙,我只能帶一個徒弟,現在能把多年的經驗傳授出去,幫助更多人,更有意義?!?/p>
緊握手術刀與死神較量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趙黎浩
龔昆梅在云南省第一人民醫(yī)院。趙黎浩 攝
龔昆梅太忙了!一大早她就沖進急救室搶救患者,剛從急救室走出來,患者就一個接一個地攔住她詢問病情。她才在辦公室坐下沒多久,手機就響了起來。樓下,一名患者正在手術臺上等著她。
龔昆梅是云南省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一科的主任醫(yī)師,手術刀是她與死神較量的武器,她用一雙“妙手”挽救了成百上千名患者。
“嘀、嘀、嘀……”手術室里的設備傳出警報聲,龔昆梅正在對患者進行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她必須在20分鐘內完成血管阻斷,容不得有半點失誤。
為了這生死攸關的20分鐘,龔昆梅付出了35年的努力。
剛入行時,龔昆梅每天鉆研醫(yī)學知識,一有空就苦練縫合、結扎等基本功。熟能生巧,慢慢地她可以精準找到血管位置,裸化血管的同時,不傷及神經組織。到后來,她可以拿著放大鏡,用比頭發(fā)絲還細的線縫合血管。
龔昆梅平時也經常進行針對訓練,不僅在模擬器上反復練習,還會在抬重物時有意識地練習手腕的穩(wěn)定性。
龔昆梅解釋說,手術過程中,動作幅度很小,全靠手指和手腕的力度完成操作,要想做到精益求精,需要時間的歷練和經驗的累積。
隨著醫(yī)療水平發(fā)展,龔昆梅的技術也在升級。
最初,龔昆梅做的都是“開放性手術”,需要對患者“開膛破腹”,一場手術常常從早上做到下午四五點,手指手腕都會酸痛。隨著腔鏡在手術中的普及,她的“手術視野”從直視臟器組織變?yōu)榱嗽趦x器上看手術區(qū)域,患者可以通過她的“妙手”獲得“快速康復”。
龔昆梅的一雙“妙手”背后,其實有一顆“最強大腦”。
面對不同病人快速反應處置,“這需要總結每一次手術經驗,有強大的內心和堅定的信念支撐?!彼f。
現在龔昆梅又開始了對機器人手術技術的學習。
“我的手最大只能轉動270度,而機器臂可以轉動530度,更靈活也更精細?!饼徖ッ犯嬖V記者,未來,她將通過遠程控制機器臂,在屏幕上“隔空”做手術。
“四手聯(lián)彈”奏出北斗“樂章”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賴志凱
第五亞洲在編寫程序。賴志凱 攝
他常說,自己有“兩雙手”,一雙是和大家一樣的手,另一雙“手”是計算機。
他的工作狀態(tài)通常是,一雙手不停地在鍵盤上跳躍,眼睛盯著顯示屏,與另一雙“手”配合,把腦袋里的思維變成代碼。他就是北京北斗星通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高級系統(tǒng)架構師第五亞洲。
1993年,第五亞洲考入南京大學學習天文學。“計算星球的距離,需要不停地計算和寫代碼,從那時起,我就是用‘兩雙手’在學習,畢業(yè)論文和設計程序都是在計算機上完成的。”他告訴記者。
1997年,第五亞洲大學畢業(yè)。同年加入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軌道計算和軌道控制工作。
2006年,他加入北京北斗星通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參與了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建設和應用相關多個項目的研制工作。
20多年來,在載人航天工程和北斗導航工程等國家多項重點工程中,他用“兩雙手”承擔了多個項目的軟件設計、軟件測試、飛船軌道計算預報代碼庫編制等任務。
每次載人航天任務結束后,當他人在慶祝任務取得成功時,第五亞洲卻仍要坐在計算機前,繼續(xù)完成飛行的事后分析計算任務。他的雙手在鍵盤上飛舞,反復調整計算參數,完成上千次計算,為任務總結提供精確數據。
在北斗導航工程中,第五亞洲參與了多個項目的論證、研制。其中,北斗體系化項目研制,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需要進行封閉開發(fā)。他與項目組成員一起,夜以繼日、刻苦攻關,苦戰(zhàn)90天,確保項目圓滿完成。
正是憑著這份赤誠和熱愛,他用“兩雙手”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
2000年10月,“921”軌道確定系統(tǒng)及軟件項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4年9月,“提高載人飛船軌道預報精度的研究及實施”項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高精度載人飛船制動點參數及落點參數計算方案及實施”項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些都是他“四手聯(lián)彈”奏出的美妙“樂章”。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