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教育部官網(wǎng)消息中山大學校長,11月19日中山大學校長,中共中央組織部在中山大學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任免決定中山大學校長,高松任中山大學校長(副部長級),羅俊不再擔任中山大學校長職務。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小新,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田學軍,廣東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張義珍出席大會并講話。
高松此前履任華工校長
一提起高松,很多人對他的印象是低調(diào)務實、溫和儒雅。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任中大校長。
高松于1964年2月出生,籍貫安徽省泗縣,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2013年9月起擔任北京大學副校長,2018年4月起擔任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半年后南下廣東擔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
但在科學界,高松并不“低調(diào)”,年僅43歲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院士,是全國少數(shù)頂尖學者,足見其科研成果亮眼。
高松還當選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曾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以第一完成人和第二完成人3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作為一名科學家,高松的研究領域頗為高深中山大學校長:配位化學和分子磁性。在微觀世界里,高松收獲一個個大成果,比如率先報道世界上第一例同自旋單鏈磁體,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Glauber教授早在1963年提出的一維Ising鏈動力學理論模型以分子實物的形式第一次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自2016年至2020年底,北京大學在“雙一流”首輪建設期間獲批20個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項目(含延續(xù)資助項目),為全國最多。其中,高松帶領團隊開展“分子固體的磁性及相關物理和化學性質(zhì)研究(延續(xù)資助)”,在稀土分子固體磁/光/電性質(zhì)基礎研究方面取得原創(chuàng)性突破,在分子固體磁量子態(tài)調(diào)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
高松的科研人生,可謂專注一個領域,不斷出新又出彩。
推出“新工科F計劃”
高松是出色的科學家,也是一流大學的“治理者”。
作為大學“治理者”,高松該發(fā)聲時就積極發(fā)聲,該出手時就果斷出手。
近年來,他聚焦“新工科”建設,提出要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工科領軍人才。
2019年5月,高松正式發(fā)布《“新工科”F計劃》,提出打造面向未來的新工科建設“升級版”,培養(yǎng)具有學習力、思想力和行動力“三力”的“三創(chuàng)型”人才。
同年7月,高松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發(fā)表論文《實施“新工科F計劃”,培養(yǎng)工科領軍人才》,進一步闡釋“新工科”建設,以確立工科人才培養(yǎng)的新理念,構建工科專業(yè)的新結(jié)構,完善工科人才培養(yǎng)的新體系。
面對未來世界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什么樣的人才可能引領未來呢?
高松在思考之后,給出了答案:只有擁有學習力、思想力和行動力的人,才能在未來的不確定性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因此,他將“新工科建設F計劃”歸納為如下公式:F(p)=Pl×Pt×Pa。
高松將“新工科建設F計劃”歸納為公式:F(p)=Pl×Pt×Pa。圖源:華南理工大學
其中,F(xiàn)(Future),代表未來。學校應倡導“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要努力把每個學生培養(yǎng)成能夠引領未來的人。
Pl(Power of learning),代表學習力。通過構建能夠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的教學體系,建設能夠激發(fā)學生學術志趣的教材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Pt(Power of thinking),代表思想力。通過構建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打造專兼結(jié)合、有思想力的師資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Pa(Power of action),代表行動力。通過探索多維培養(yǎng)路徑,構建學習與實踐共同體,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探索已有世界或創(chuàng)造未有世界的行動能力。
如今,培養(yǎng)引領未來的人才,成為一流大學的共識。
“‘新工科’建設首先要打破學科壁壘,構建一個多學科交叉、開放融合的學科專業(yè)平臺,引導學生培養(yǎng)跨學科思維,幫他們練就在多學科空間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备咚烧f。
將為中大帶來什么?
中大是一所國內(nèi)一流、國際知名的現(xiàn)代綜合性大學,文、理、醫(yī)學科實力雄厚,但工科一直是短板。補齊工科短板,是中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點。
前不久,國務院學位委員發(fā)布的2020年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撤銷和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顯示,中大新增核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學位點,系統(tǒng)科學、測繪科學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學位點。
很多人也在期待,中大如何加速沖擊世界一流大學?高松將為中大帶來什么?
高松長期在北京大學工作,熟悉高等教育辦學規(guī)律,對一流大學建設有深入的思考和實踐。
北京大學建校119周年時,高松以“培養(yǎng)引領未來的人”為題演講,勾勒出他對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理解。
他說,大學教育要為學生的未來一生奠定基礎: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判斷、清晰表達、合作溝通、實踐創(chuàng)新,學會擔當負責,學會在未來生活中想要學習掌握任何事物的能力。
2019年接受南方日報、南方+專訪時,高松透露,在擔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和副校長之后他就一直在思考,大學特別是中國的研究型大學,怎樣才能更好地服務國家戰(zhàn)略和創(chuàng)新驅(qū)動發(fā)展。
“大學在校師生直接對于新思想和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包括產(chǎn)學研的成果,是大學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直接貢獻。其實,大學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最主要的貢獻是間接的——她培養(yǎng)的高水平創(chuàng)造型人才,通過他們貢獻于社會?!备咚烧f。
他還說,中國的研究型大學,就是要培養(yǎng)出在世界上更具競爭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既能傳承文明,又能引領未來,貢獻于國家發(fā)展和人類進步。
高松簡歷
高松,男,漢族,1964年2月出生,籍貫安徽省泗縣,中共黨員,1988年7月參加工作,理學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1年至1985年,北京大學化學系本科生中山大學校長;1985年至1988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碩士研究生;1988年至1991年,北京大學化學系博士研究生。1988年至今,先后任北京大學化學系和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助教,講師(1990),副教授(1992),教授(1999),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2)。1995年至1997年,作為洪堡學者,在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無機化學研究所訪問研究;1998年至1999年,作為求槎學者,在香港大學進行合作研究。2011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教授。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院士,同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13年當選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配位化學與分子磁性,2013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6年以第一完成人、2011年和2019年分別以第四和第二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歷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2000年4月—2002年5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副院長(2002年5月—2006年6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2006年6月—2010年11月)。2012年6月起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2013年4月至2013年9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教務長。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教務長。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教務長和研究生院院長。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教務長。2018年4月至10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兼任教務長。2016年5月至今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18年10月至今任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宋慧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