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楊偲婷
02:35
電視劇《覺醒年代》預告片(02:35)
“以《新青年》雜志的創(chuàng)辦過程為主線成都特技校錄取分數,串起一部建黨史”成都特技校錄取分數,有網友用這樣一句話概括電視劇《覺醒年代》。這部主旋律題材電視劇開播至今成都特技校錄取分數,已在豆瓣上收獲8.8分的超高口碑。很多年輕觀眾對這部劇給予了好評成都特技校錄取分數,無論是劇本水平、演員表演,還是服化道具,視聽語言,都做到了近幾年歷史劇中的一流水平。
《覺醒年代》海報
導演張永新,此前執(zhí)導過《風車》《馬向陽下鄉(xiāng)記》《軍師聯(lián)盟》等口碑好劇,此次剛接到《覺醒年代》這個項目時,第一反應卻是忐忑。
“不敢接,主要這個題材太大了,而且劇中很多人物都太深入人心,李大釗先生、陳獨秀先生、魯迅先生、蔡元培先生、胡適先生......擔心自己完成不了。”躊躇數月,后來是和制片人劉國華推心置腹談了四個半小時,講這個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張永新才做了決定,要承擔這個重任。
張永新提出,回溯百年前的中國,“為什么在那樣一個時代,我們有一個又一個的熠熠生輝的、大寫的名字出現在中華歷史當中,這和百年之前我們中華民族積貧積弱、受盡欺凌的狀況是分不開的?!蹦莻€時候的中國到底是什么樣子,才能觸動那一代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年輕人奮起,讓他們挽狂瀾于既倒?“我們查證的歷史資料中的民國,絕不是某些人形容的一個風花雪月、滿面春風的時代。那是一個餓殍遍地的時代,那是一個我們任人宰割的時代,那是一個被帝國主義欺凌、中國人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都是二等公民的時代。”因此,張永新表示,“特別愿意把百年以前的熱血與激情呈現出來,讓今天的年輕朋友們能感受些什么,思索些什么。”
“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精神之光、覺醒之光永遠是人類奔赴未來的指路明燈。只有這盞燈在我們前方,才能激勵一代代人向前行,才能排除萬難,打破黑暗,擁抱光明,才能真正奔赴春暖花開的時代?!睆堄佬逻@樣說道。
張桐 飾 李大釗,于和偉(右)飾 陳獨秀
在《覺醒年代》中飾演關鍵人物陳獨秀的于和偉,已是第三次在影視作品里去呈現這個人物。但像這樣拿出這么大篇幅來完成這個角色,對他也是第一次。此前,張永新和于和偉在《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lián)盟》中已經培養(yǎng)出了很深的默契。此次創(chuàng)作,也是頗為合拍。“閱讀文本的時候,我們各自去看陳獨秀的傳記、李大釗的傳記的時候,好多次我們放下手里的文本,夜里三四點鐘抄起電話就給對方打,溝通和交流心中的感想,我印象中可能這種情況在拍攝期間出現了不下十幾次?!?/p>
“演員朋友們在做功課的時候,有無數次心情的激動,想表達的欲望,我作為導演,我們之間做溝通時,真是暢快淋漓,久違的一種創(chuàng)作上的喜悅感。好多場戲拍下來,在現場我們熱淚盈眶,互相擁抱,那感覺是油然而生的,真的是內心的狂喜?!睆堄佬禄貞洠写闻耐陸颍挂呀浐苌盍?,天空中星光已經一閃一閃了,“我們唱著歌回駐地,那種喜悅的心情真是無以言表的。因為我們自己知道我們拍了一場好戲?!?/p>
《覺醒年代》劇組合影,導演張永新(右四)。圖片來自劇中魯迅飾演者曹磊的微博
【對話】
我們在敘事上想要有創(chuàng)新
澎湃新聞:在這部戲上主要功夫放在了哪些方面?或者說你覺得要做好這樣一部宏大的作品,可能它最重要的是抓住什么?
張永新:這個題材太過于宏大,所以工作也千頭萬緒。我作為導演負責二度創(chuàng)作,這里涉及燈服道化、環(huán)境、人物狀態(tài),包括音樂、調色、特技等方方面面。而且這次我們提出了一些不一樣的創(chuàng)作要求,比方說在這個戲里,我們在敘事上想要有創(chuàng)新,用到了一些象征、隱喻的呈現手法,而這些呈現需要各個職能部門的配合。
最關鍵的是演員,這個戲它有特殊性,劇中出現的這些有名有姓的人物,每一個人拉出來,都可以拍成一部非常好的歷史大劇,更何況這些人物匯集一堂,我們要一起呈現。而且咱們這個戲,怕的就是最后拍出來,里面的人物觀眾不認可,他說這個角色不是魯迅,或者這個角色不是李大釗,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那就是我們創(chuàng)作上的失敗了,所以難度也是非常大。
曹磊 飾 魯迅
演員的選擇我們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做了全國海選,找了好多老師,其中有知名的藝術家,也有非常年輕的演員,還有如何完成形似跟神似之間的配比平衡之類的問題,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演員的選擇是這個戲的重中之重。
再有,它是一個年代劇、歷史劇,而且它所反映的時代,雖說離我們已經百年之遙了,但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上太熠熠生輝了,好多作品都有所涉及,所以我們要在參考優(yōu)秀的兄弟作品、尊重創(chuàng)作原則的基礎之上,還要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品位,這一點也是非常難的。比方說一些歷史環(huán)境的復原與再創(chuàng)作,這也是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的一塊。
澎湃新聞:剛才也提到,這個戲里用了很多隱喻的手法來展現那個時代。觀眾也是做了很多討論的。在做這樣一些視覺、鏡頭的設計時,你跟團隊是怎么溝通和設想的?
張永新:是的,戲里其實是有意識地做了這么一種設計,在講敘事策略的時候,我們一再強調戲劇的規(guī)定情境,我以為規(guī)定情境不單是為了烘托一個戲劇元素或者戲劇理念,去完成戲劇敘事,規(guī)定情境更多要承載多義性。
比如咱們中華文化里傳統(tǒng)的賦比興的手法,我們可以把它引用進來。在我們這個戲中,拍了大量民國初年的思想者和文化上的開拓者,使用這樣的修辭手法,具有一個天然的合理性。
我們也做了嘗試,把鏡頭語言做成帶有隱喻性質的敘述策略。目前來看這個策略,我覺得觀眾看明白了。這是讓我們創(chuàng)作人員很欣喜的一件事。
另外好多朋友也問過,說你螞蟻意味什么?水牛意味著什么?包括后面的鴿子意味著什么?駱駝意味著什么?我以為真正的比喻,還是把它放到喻體當中,觀眾看到了,感受到了,產生思想上的共鳴了,也就是我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常說的會意,我覺得就夠了。至于說它隱喻的是什么,見仁見智,這也恰恰是影視的魅力,也是我們影視創(chuàng)作者想追求的。
毋庸置疑,《新青年》是真的引領著一代人向前
澎湃新聞:以《新青年》這本雜志的創(chuàng)辦過程為主線講述建黨故事,這個是之前作品里罕見的。以這樣一個視角來切入那個時代,作為導演,感覺最大的敘事難點是什么?
張永新:選擇《新青年》作為我們這個戲的靈魂,是這個劇本的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的一個必然。因為這個故事講的是從1915年到1921年,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到建黨這么一個思想流變的過程。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毋庸置疑,《新青年》是真的引領著一代人向前。它是一代青年們覺醒的關鍵一步。
我們都知道在陳獨秀先生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以后,它影響的不僅僅是文化,也鼓勵感染了那一代先進青年,其中包括毛澤東、周恩來、趙世炎、陳延年等。編劇老師這個切入點非常好,精準還原了那個時代真正的思想流變的大過程。
《覺醒年代》劇照
而我們在二度創(chuàng)作時,其實就是把這個東西影像化和具體化,包括我們去還原歷史環(huán)境,你能看到戲中北京城里有黃沙滿地,有車轍縱橫,包括張勛復辟時,有街上的群魔亂舞,有一些宵小之輩的狂喜,但更多是李大釗先生、鄧中夏先生這樣愛國熱血青年的擔當,他們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的這種大氣魄。
這種精神在我們閱讀劇本的時候,實話實說,讓我看得是熱血沸騰,夜不能寐。有幾場大戲看得我眼淚不自覺就流下來。包括在巴黎和會,弱國無外交,我們的外交人員在西方帝國主義連環(huán)壓榨之下,他們的無奈和心酸;包括五四運動的時候全國的愛國熱潮,閱讀文本時,好像回到了100多年前,跟著那個沸騰的大時代同頻共振。
這樣的愛國熱情和壯懷激烈的感受,我們有責任在100多年以后,用影視的形式呈現出來,雖然難度很大,但是值得的。
“我要做就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不愛誰愛”,在現場我們演員說出這些臺詞的時候,監(jiān)視器后我和主創(chuàng)們,聽得都是熱血沸騰。不止一次我們在現場拍完一場戲,大家自發(fā)鼓掌,我能觀察到每個演員甚至是群眾演員,他們的眼睛是晶瑩的,是干凈的眼神,我們真的為我是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這些話不是我的溢美之詞,是我實實在在的感受。
《覺醒年代》劇照
澎湃新聞:在看這個劇的時候,發(fā)現它用了很多文學和思想的名篇,是始終貫穿全劇的。不管是陳獨秀的《敬告青年》,李大釗的《青春》,毛澤東的《體育之研究》,包括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就職演說,這些都是和整個故事脈絡有機結合的。想聽你聊一聊,在做這樣結合的時候,作為導演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設想和感受。
張永新:戲里確實涉及到大量的當時的文獻資料,包括剛才舉到的一些例子,包括后面我們會出現李大釗先生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包括他在天安門廣場做的演講《庶民的勝利》,包括建黨前的系列重大文獻,編劇老師做了非常細致而精準的梳理,它們在劇中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這部劇它真正要做的不是克隆和復原一個所謂的民國時代的現實環(huán)境,而是要梳理出:我們的共產黨是從哪里來的?那么這個戲我覺得可以從這個角度和意義上,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參照系。
從1915年陳獨秀在日本和李大釗的第一次相見,到陳獨秀先生開始創(chuàng)辦《新青年》,到李大釗先生回國......這一路走過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是怎樣一步步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是唯一可以拯救中國的藥方,這個思想流變過程在我們劇中是重中之重,也是核心脈絡。
那些文獻,它們是非常有力的基石,能呈現出創(chuàng)作者在那一刻的所思所想。當把它們連成一條線來看時,觀眾朋友就會對他們的思想脈絡有一個清楚的認知。能夠讓觀眾朋友看到我們黨是從哪里來:它不是無中生有的,它不會平地起來的,它有它思想沉淀的過程。這也是這個作品非常有價值的一面。
《覺醒年代》劇照
給當代青年的啟示
澎湃新聞:年輕觀眾對這部作品關注度挺高,討論也特別多。像當時的民國青年,他們學習著世界文明的先進內容,引領著中國文化社會思潮的變革。你覺得在如今這個世界經濟文化聯(lián)系特別緊密的時代,這樣一部作品,對于當代青年的啟示和意義,主要是什么?
張永新:我作為一個今天的創(chuàng)作者,我的感受是,這個作品最大的價值就是讓我們知道中國的新青年他們力量源泉在哪里,包括我們如何去安放、理解、調配我們心中東西方的文化對比。
新文化運動否定的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反動,不是完全否定傳統(tǒng)。我們中華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東西,在劇中有非常正面積極的表述和呈現。隨著劇情展開,你會看到毛澤東與陳獨秀和李大釗,他們三人關于這個方面曾有過非常深入的探討。我們做這些戲的設計和鋪排,其實就想回答我們所理解的中華文化到底是什么樣的態(tài)勢?我們的文化自信到底在哪里?具備文化自信,才能海納百川,吞吐于內,這一點是我們所強調的。我以為用今天更加科學辯證的眼光來看百年前的時代,我們更能理解,先賢們是如何偉大。
侯京健 飾 毛澤東
澎湃新聞:這兩年社會上也有很多討論,說當代中國青年其實離傳統(tǒng)文化是比較遠的,這一點你個人在生活和創(chuàng)作中是怎么看的?
張永新:我以前可能也有過類似的判斷,我們身邊環(huán)繞著許多消費性的東西,圍繞著手機、電腦、微信各種各樣便利的生活手段。但好多有為的年輕人,他們是在自覺與不自覺地弘揚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比方說最近這些年《詩詞大會》的深入民間深入人心,包括我的朋友有好多去學古琴、聽昆曲。我本人是古琴和昆曲的愛好者,平時也經常參加這些團體的活動。倒推十幾年,那個時候來這類活動的年輕人還是比較少的,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投入參與到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中去。
舉一個例子,我們劇中的文化禮儀顧問,你可能想象不到,全是20多歲的年輕人。在我接觸的那些年輕人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種種不足。我覺得我們沒有資格去指責年輕,年輕不是無知,年輕不是幼稚,恰恰我在我們團隊年輕人的身上,我看到的是年輕人更具有博大的胸懷,更具有鉆研的意識,更具有那種鍥而不舍研討學術的精神。
在今天,年輕人并不是對西方舶來品無條件的接受的,他們善于尋找和發(fā)現我們傳統(tǒng)文化里那種美的東西,那種與時俱進的東西。這些方方面面反映出來的,都是我們文化在當下的一種勃勃生機。可以說傳統(tǒng)文化不像一件舊衣服,脫下來就可以隨便扔掉,而像空氣一樣圍繞著我們、滋養(yǎng)著我們,我相信中華文化的復興指日可待。
馬少驊 飾 蔡元培
澎湃新聞:劇中蔡元培先生的北大就職演說,抨擊了當時一些學生求學的誤區(qū):求學是為了升官發(fā)財,然后唯分數論,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文憑到手之后就以此活動于社會。其實這個放在如今也是挺尖銳的觀察。你覺得理想主義和當下一些消費主義的沖突,對于青年人來說該如何去調和?
張永新:我覺得蔡先生百年前那一番呼吁,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是振聾發(fā)聵。說實話,理想主義和我們所謂的消費主義之間的博弈,任何一個文明社會都會存在。我們展現的是在百年之前,先賢已經做出了這樣的表達,在百年之后依然時時刻刻在警醒我們。
我也注意到這個戲播出那幾個段落的時候,網上有好多年輕朋友在討論,有人說:我看了先生這篇演講后,更加自悔自責自己,光陰虛度,我需要重新梳理一下我自己學習的態(tài)度。我覺得這就挺好。那今天我們把這個故事呈現出來,回望百年以前的中國,再看看當下,我覺得每個有心的年輕朋友都可以去反觀審視自己,在當下中華民族復興的大浪洪流中如何安放自己?是有非常正向的價值和作用的。
澎湃新聞:現在回溯百年之前那段歷史,覺得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張永新:我覺得回溯那段歷史,我們要學習和收獲的,是一種擔當,一種嚴謹的治學精神,一種海納百川的胸懷,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和認知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不必矯枉過正,不必人云亦云,不必厚此薄彼。我們用一種坦然的成熟的理智的心態(tài)去看待我們的文化。
在建黨百年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曾經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波折,也走過一些彎路,但是我們總歸要走到一個正確的道路上來,靠的是什么?我覺得一代又一代優(yōu)秀的年輕人,他們身上那種自清自覺的意識,始終把國家和民族的振興作為心中最大的擔當。這個意識只要不跑偏,這個民族就會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張喆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