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江外國語學校,湖北恩施州清江外國語學校將土家擺手舞、八寶銅鈴舞、滾龍連廂等改編成了課間操。近年來清江外國語學校,該校為傳承非遺文化清江外國語學校,不僅開設了非遺課間操,還打造了多個非遺社團,每周社團老師都會進行非遺教學,將傳統(tǒng)民族文化植根于教育教學中。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省級“非遺”代表作傳承之八寶銅鈴舞鈴響土家八寶銅鈴舞俗稱“解錢”,是土家族的酬神活動,是流行于酉水流域宣恩、來鳳土家族的一種古老的祭祀歌舞,產生于“五溪”之一的酉水流域,歷史極為悠久?,F(xiàn)主要分布在我州宣恩縣的沙道溝鎮(zhèn)、李家河鄉(xiāng)、高羅鄉(xiāng)的大部分村寨以及來鳳縣舊司鄉(xiāng)的部分村寨和湖南省龍山縣洗車河流域等地,其源頭可從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地“信鬼祀神”的民俗中找到根據(jù),文獻記載則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用“八寶銅鈴”做祭祀的法器和表演道具,手搖銅鈴踏步起舞,是酉水流域土家大族田氏子孫為祭其南北朝時戰(zhàn)死的先祖田好漢而用在“解錢”祭祀活動中的。跳八寶銅鈴舞也因此成為祭祖“解錢”的代名詞。
宣恩土家族八寶銅鈴舞的核心舞步是“三步罡”和“太極圖”。三步罡,即舞者前邁、后退、橫跨的三步線路呈三角形,身體姿態(tài)要求一步一顫或一步多顫,用八拍完成。配合手舞銅鈴的動作,舞步多變而不亂,干凈利落,顫曲有度,古樸優(yōu)美。串連八寶銅鈴舞始終的三步罡和太極圖,反映了土家先民古樸的審美觀和世界觀。音樂多以“嗬嗬腔”為內核和主要節(jié)奏,形成一種節(jié)奏明快的歌樂門類。由鑼鼓師傅伴奏,一般用一鼓、二鑼、二鈸、一牛角等,樂器簡單,節(jié)奏明快,氣氛喜慶熱烈。其唱詞固定的為歷代梯瑪所傳唱的《神歌》,內容從土家的起源、民族的遷徙到漁獵的艱辛、戰(zhàn)爭的殘酷,從天地鬼神到世間萬象,無所不包,無所不涉。它以祭祀土家祖先為主線,演繹出遷徙、戰(zhàn)爭、漁獵、農耕等社會生活情況,不僅是一種精彩的歌舞形式,更是一幅藝術的民族歷史風情畫卷。其舞蹈動作中尤以掃堂搖鈴、跑馬搖鈴、蓮花搖鈴、抖肩搖鈴等搖鈴動作最具特色,不僅舞姿豐富多變,具有流動的韻律美,且鈴聲清脆悅耳,優(yōu)美動聽,加之以鈴聲節(jié)奏調控舞蹈動作節(jié)拍,其步伐、形態(tài)、構圖有機統(tǒng)一,獨具特色又極富韻味,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特征。宣恩土家族八寶銅鈴舞作為一種精彩的歌舞、一種藝術化的風俗,還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信息,蘊涵著深邃的哲學價值和教化意義。有些動作雖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如下跪、叩頭、拜神、勒馬望神、踩八卦等,但整個舞蹈和表現(xiàn)的主題,卻遠遠超離了祈神的巫術內容,是一套極完整的土家族騎馬游牧遷徙的生活畫圖。
早先,八寶銅鈴舞在酉水流域盛行,由于附著于“解錢”祭祀活動,其傳承主要靠師傳,并一直沿襲“父傳子、子傳孫及兄傳弟”的規(guī)則,其傳承先天就受到很大制約。同時,由于受現(xiàn)代文化和時尚生活的沖擊,原生態(tài)八寶銅鈴舞也面臨著日漸萎縮的境況。目前宣恩縣能夠完整地跳一套八寶銅鈴舞、做一場“解錢”法事的土老司已是鳳毛麟角。早期資料顯示登記在冊的原生態(tài)八寶銅鈴舞藝人僅10多人。
為了加大對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力度,從2003年起,宣恩縣政府就在全縣范圍內以不同形式舉辦了以民歌、民舞、民樂為主的大型“三民”調演等活動。縣文體局先后多次組織舉辦原生態(tài)八寶銅鈴舞培訓班,聘請民間老藝人田宗堂等授課傳藝。2005年,縣政府成立專班,撥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挖掘,開展對八寶銅鈴舞等重點項目的保護和申報工作,縣文化部門深入全縣6鄉(xiāng)3鎮(zhèn)192個行政村認真、扎實地開展田野調查,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大量的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資料,縣文化館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編號、歸檔,目前已達到立體式全方位記錄保存,為今后的傳承保護、項目申報、學術研究及開發(fā)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礎。
宣恩土家族八寶銅鈴舞集歌、舞、樂于一體,唱詞以《竹枝詞》形式構成,風格相似于《梯瑪神歌》,是研究土家族文化歷史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藝術、宗教價值,是我省西南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10月入選宣恩縣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11月入選恩施州第一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入選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原標題清江外國語學校:又是別人家的清江外國語學校!湖北一學校開非遺課間操)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中新視頻、恩施日報、網友評論
流程編輯 :tf020